未未in臺北|轉職不等於放棄

我喜歡臺灣和臺北相對於上海的那種小城小日感,卻也知道自己一心想繼續探索更多世界。

回到臺北工作的這幾個月,我重操舊業、回到了攝影企劃與平面設計的領域。在上海的日子每天和數據、會議、brainstorming拼搏的生活,給我一種上海彷彿是一場夢的錯覺,也讓我開始知道自己貪心地想要如同在上海時那樣更有挑戰性的工作。

必須坦誠的是,儘管回到熟悉的領域,我現在的工作表現也不是大放異彩,勉強只能稱得上中規中矩。我和老闆的美感差異甚大、雙方都對自己的想法很堅持,作為設計師的我對於自己的作品本就有很多個人看法,初到職時,每每遇到和老闆意見相佐時,兩人口氣都不太好。

再者,我開始思考到未來發展性的問題。聽著客戶的窗口們笑看我們「正在走他們曾走過的路」,讓我突然意識到我並不想要那樣的未來。從過去到現在,我一直想像自己會在世界各地遊走、每天面臨各種新的挑戰,而不是settle在臺灣、安穩的日復一日。

所以,在邁向2021之際,我重新踏上了求職的路程。

剛離開上海、回臺灣找到工作時,我以為有工作就會一切順遂。工作後才發現不過是闖進另一個迷霧中。而轉職一事,最難的就是決定自己要做什麼。我重新開始思考在上海時從事的公關行銷、也考慮過試試大家說我很適合的業務。回首過去,大學時期的我一心向著攝影、平面設計、介面設計等平面媒體類的工作,學的、實習的、接觸的都是相關的行業,如今要轉往商業導向,對我來說最難的就是專業度。如何說服下一任老闆相信我可以勝任這樣的角色會是我此次求職最大的挑戰。畢業一年半後,我把自己當成是一個零工作經驗的人,重新在社會上試圖佔到一席之地。

相比過去求職,我這次只對自己有一個嚴格的條件,就是公司要大、組織要完善、制度要完整。過去在小公司已經經歷太多情理法而跌跤多次,是時候步入法理情了。以前覺得大公司這麼多,但仔細研究才發現台灣大部分公司都空有規模而沒有制度,也興起我想挑戰外商公司的念頭。過去的我常對自己沒有自信,但這次我決定放手一搏,希望自己憑著英文能力還能勾著邊際。

轉職後,通勤時捷運窗景映照著我的臉龐,我臉上再也不是疲憊,而是期待。我真的是工作狂吧,努力工作以感謝上蒼。

不知是不是幸運之神的眷顧,決定轉職的時間點正好碰上一間外商品牌公開徵才,經歷了自己人生中第一場正式面試。前前後後五道關卡,我闖到了第四關,和一些自己不敢想的頂大大學生/研究所畢業生們競爭,拿著私立大學設計系的學歷,許多競爭者根本沒把我放在眼裡,但我也在團體面試裡擠掉他們不少人。也是這樣的情境之下,我發現自己過去雖然沒有很投入上海的那份工作,但那份工作的確教了我很多商戰的實戰經驗。在面試裡,除了奇怪的財報簡稱我從沒見過外,預測數值、企劃發想、簡報提案的每個環節我一項都不比別人差,甚至其中一關現場就新系列提出一個O2O的想法,讓面試官眼睛為之一亮。最後雖然於第四關止步,但自己認為算是雖敗猶榮。

在我的積極爭取之下,雖然沒有拿到原本應徵的儲備幹部一職,卻也兜兜轉轉獲得從小職位開始做起的機會。「你願意的話,結果是一樣的,只是花比較久的時間而已。」人資部門的姊姊在電話那頭輕輕的說,「你在這個過程中一直都很努力也很積極,我想你是可以的。」

於是,在經歷了四個月的嗑嗑碰碰後,我成功轉職了。一切又從頭開始。

在上海時,常被老闆酸又菜又沒資源、想盡力地逃離菜鳥的身份,誰知道兜兜轉轉了這麼一年多,我又自願回來當小菜鳥。但這次的整個經歷很不一樣:一入職馬上接受了密集兩天的訓練、每個月都有職務相關的訓練,也正在慢慢地學習看業績報表、分析消費者心理、思考公司的行銷手法。雖然還有很多業務要慢慢熟悉,但我等不及要仔細瞅瞅這份工作帶給我的世界。

面試主管到入職遇到的同事,最常問的莫過於:

「你學設計的怎麼會想要來做這樣的工作?」

身旁的親友不乏有人訝異我的職場轉換。我一直不知道如何回答是最好的,但我想要傳達給大家的是:轉職並不是我放棄了上一件事,而是我繼續往自己要去的方向走。不過是在岔口上選擇了一條大家出乎意料的路而已,同時也想拍拍正經歷轉職的夥伴們的肩膀,說一聲:「辛苦了,加油!」不要害怕,轉職不是放棄了過去,而是將過去累積的一切跟往後串連,過去的努力不會化為虛無、還是有用武之地,就盡力地往自己想要的方向去吧。

--

--

未未 somewhere

臺灣女孩,大學畢業後在各地闖蕩的生活紀實。目前離開上海,重新投入臺灣勞動市場,期待繼續向世界各地前進。